
5月19日,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苦瓜高效育種技術創新與抗白粉病系列品種選育及推廣”成果進行評價。鄒學校院士擔任評價專家組組長,喻景權院士和許勇研究員擔任副組長,專家組成員包括朱祝軍教授、羅少波研究員、徐世宏研究員、于文進教授。廣西農業科學院張述寬副院長致歡迎辭,科技處戴高興處長、蔬菜所陳振東所長及成果主要完成人員參會。
成果第一完成人黃如葵研究員從立項背景、主要科技創新點及核心技術內容、技術指標先進性及推廣應用和取得的效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匯報。成果針對苦瓜產業白粉病發生嚴重這一瓶頸問題,在全基因組范圍開展苦瓜抗白粉病基因的挖掘定位和分子標記開發,鑒定了1000多份苦瓜種質,創制抗白粉病優異材料28份,為苦瓜抗白粉病育種提供了資源保障。率先繪制了首張苦瓜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苦瓜馴化的分子機制,挖掘出苦味、果色、瘤型和白粉病抗性主效QTL,建立了苦瓜抗白粉病分子育種技術,引領了苦瓜高效育種技術的方向。育成了抗白粉病優質苦瓜新品種5個,破解了苦瓜產業缺乏抗白粉病優質品種的瓶頸,推動了苦瓜品種更新換代。創新集成了與新品種配套的“抗病品種+植株調整+藥劑復配+物理防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為苦瓜的綠色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新品種和新技術在廣西、廣東、山東等9省區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累計推廣200余萬畝,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